談起平年,可能一些好朋友會很迷糊。仿佛隔個一兩年就會有平年,結果閏來閏去,閏得頭都快變大。究竟什么是閏年?平年該怎么計算呢?
事實上,平年是陽歷的一個計算方式,也就是常說的公歷,或是叫西歷還可以。在中國的傳統式農歷歷法陰歷中,也就是常說的農歷,實際上是沒有平年的,僅有閏月。
但是如今大多數情況下,大家把陽歷的閏月,也稱作平年。
那麼,公歷和農歷該怎么計算平年呢?歸納起來有3種方式,是各自用于測算公歷和農歷平年的。
整除法
這也是陽歷平年的計算方法,實際便是用年限,除去以4,假如獲得的是整數金額,那這一年便是平年。例如公年1992年,除于4之后是498,因此公年1992年便是平年。
如何閏呢?便是在二月多多一天,變成29天。
必須留意的是,這一計算方法,當碰到年限是100的非負整數時,及務必除去以400,假如獲得的是整數金額得話,這就是新世紀平年;要不是整數金額,就并不是平年。
例如公年1600年,是100的非負整數,除于400之后是4,因此公年1600年也是平年。
置閏法
實際便是“三年一閏,五年兩閏,十九年七閏”。這也是陰歷特有的平年計算方法,每三年設定一個閏月,五年設置2個閏月,十九年設定七個閏月。如此持續循環系統。
古人為何搞那么繁雜,并且還不規律性的計算方法呢?
古人那樣做,實際上是因為讓陰歷,更為好用。因而她們把陽歷和陰歷合在一起,并創造力的創造發明了24節令。
只不過是,24節令和陽歷是一致的,便是把日光沿黃歷運作一周的時間,測算為一年。隨后依據陽光的運轉規律性,把黃道面分為24個連接點,用于意味著24節令。而農歷則是把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,測算為一個月,一年為12個月。
我們知道,地球上繞日光一圈的時長為365.25天。而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為29.5306天,再乘于12,也就是354.3672天。照那樣計算下來,一年就相距11天上下,三年就相距33天上下。
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?古人想起了設定閏月。
如何設置閏月呢?
便是在陰歷中,當這一月的中氣,發生在月末時,必定會造成下一個月僅有節氣沒有中氣,而中氣發生在下下一個月的月初。因此,就把下一個月算是這一月的閏月。
例如剛完的2020年,為什么是閏四月呢?
便是由于陰歷四月的中氣(小滿),發生在了陰歷四月二十八,結果造成下一個月僅有節氣(芒種),而中氣(小暑)發生在了下下一個月的月初。
因此,就把僅有芒種節令的這一月,算是是陰歷四月的閏月,稱為閏四月。
同樣,直到2023年,由于中氣(立春)發生在農歷二月末,造成下一個月僅有節氣(清明節),春分發生在下下一個月的月初。
因而,公年2023年,是陰歷閏二月。
以上這二種,便是公歷和農歷中,平年的計算方法。比較之下,陽歷的平年計算方法要容易得多,但農歷閏年的計算方法盡管繁雜,但卻勝在應用性強。
End